Sunday, December 31, 2006

 

2006:因“你”与众不同!

2006年2月6日~2006年12月31日,在这个网志诞生的一年里,“燝凝今日◎TodayInside”标题下总有这样一个朴素的问题:今天,有何不同之处? (事实上,曾有一段时间,我的网志附标题是“那些人,那些事……”,不过我觉得这样的表述太煽情~甚至让我感到肉麻,而且也不符合我的网志内容的特色,最终我还是去掉了这个不靠谱儿的短语——我觉得简洁是最美的,就像Google谷歌)

【问题~也许你也正想知道】今天,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答案~可能并没有标准】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过最新一期的TIME(《时代周刊》)杂志的“年度人物(Person of the Year)”评选结构似乎可以给出我这个问题的一个挺让我们感到欣喜的答案:那就是“YOU”

【答案~看上去的确是“最佳答案”】
是的,是“你”!

是正在阅读这篇网志的“你”,是作为亿万博客(Blogger)之一的“你”,也是长久以来支持“燝凝今日◎TodayInside”和其他任何网志的“你”——所有参与国际互联网的人们,不管是否是博客,都是已经或正在改变时代的杰出的人,你、我,我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年度人物”!毫无疑问,这个殊荣,将长期被我们所拥有。

因此,TIME杂志的编辑不仅仅给出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媒体选择,也让我们每一个网民信心倍增。

简单的说:今天,因为互联网而不同;今天,因为你、我而与众不同!!!

【我们和互联网~Google告诉你她的答案】你知道全球网民在2006年都与互联网发生了怎样的互动联系吗?Google(谷歌)的搜索排行体系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时代精神”:

网络社区、世界杯、网志、维基百科、视频……

这些就是世界人民2006年通过Google想了解的关键词,当然不止这些。
那么,中国人民呢?香港特区以及台湾同胞们2006年都搜索了哪些东西呢?

Google.com - Top Searches in 2006
1. bebo 2. myspace 3. world cup 4. metacafe 5. radioblog 6. wikipedia 7. video 8. rebelde 9. mininova 10. wiki

#更多请查阅Google Zeitgeist(谷歌时代精神)网页


2006年我正式成为了Google的用户,我在Google里寻找了许多好玩儿的、有用的以及没用的资讯、信息。看看我2006年的年度总体搜索记录,也许你就知道这一年我都干了些什么:


2006年我的热门查询
1. 燝凝 ~ 当然最关注自己咯
2. 白灵 ~更多了解她才有理由决定怎样对待她
3. 周采芹 ~ 和卢燕一样被边缘化的老影人,但绝对是有故事的人,我喜欢去搜索不被人关注的她们的一切
4. Tsai Chin ~ 周采芹的英文名
5. Bai Ling ~ 白灵的英文名
6. 夏东宇
7. Celine Dion ~ 我钟爱的抒情女声Celine
8. Lost ~ 白灵加入第三季让我开始关注这个热门电视剧
9. Dolly Parton ~ 让我更加迷惑西方女性年龄的歌手
10. 趋势科技 ~ 我青睐的一个很有实力和价值的网络安全品牌


【年终自白~燝凝今日的感言】我不知道我的个人网志“燝凝今日◎TodayInside”是否做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程度,但我始终尽力在“满足我个人兴趣的宣泄” 和“寻找大家都好奇但也许并不知道太多详情”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之间寻找平衡,并力图整合所有值得和你们分享的互联网资源(包括整理成文档的文字、图片、影像、音乐和链接)以及我个人的收藏(比如我喜爱的唱片,我正在阅读的书籍等),我想正是因为有这些,我的生活才会格外多彩,也期待您能够在阅读完每篇“燝凝今日◎TodayInside”的网志后能至少有“的确有些不同”的感受~呵呵,我会继续书写我的朴素的但又与众不同的“心中的今日” 。

因为,“燝凝今日◎TodayInside”认为:

每一个今天都是平凡的日子,
每一个今日都是不简单的历史。







#燝凝今日◎TodayInside内容来源于国际互联网和燝凝个人收藏,燝凝根据个人偏好整理翻译,以此纪念"心中的今日", 但燝凝并不对文中链接的长期有效性负责,如需更多详情,请Google一下相关内容。

Labels:


Wednesday, December 13, 2006

 

要呐喊,更要了解!

2006年12月13日,中午12:13 。



南京人,以及所有中国人都会记住这个日期和时刻——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每一个今天都是平凡的日子


每一个今日都是不简单的历史。




69年前南京的悲怆似乎可以定格成永久,每年的今天,当南京城上空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声时,我都仿佛听到了南京内心的“呐喊”。

今天当然也不例外。上午10点钟时,整个南京都在呐喊,而且可以想见,今天所有南京的媒体都会大篇幅报道由这一“呐喊”所引发的新闻或旧闻,这些媒体免不了还会老生常谈:

“我们是二战受害者!”

“我们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惨绝人寰的侵略!”

“我们必须牢记历史!”

呐喊吧!12月13日,这个日期已经足以给出许多让我们充分呐喊的理由——特别对于南京人!

可是,就像任何东西都会使人“审美疲劳”一样,在我看来——保守地说——12月13日这天能够给人震撼的恐怕除了那10点钟的“呐喊”外,再也别无其他了。

你也许会给出许多取消大屠杀纪念日鸣笛的建议,但只要想到媒体上连篇累牍的“牢记历史”四个字,恐怕你就不敢再坚持了。

我们总在这一天“呐喊”牢记历史,可除了牢记历史这些几乎每年都相同的口号,我们还能喊出些别的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吗?当然,喊出来总比一声不吭要好得多,不管“呐喊”的内容是不是在搞“重复建设”——就像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英文简介)在谈宏观经济问题说的:“任何花费总比不消费强。在地上挖洞,然后再填起来也好;把德国西南部的黑树林涂成白色也好。如果不能支付工资让人们做些有意义的事情,那就花钱让他们做一些蠢事吧。”的确,媒体虽然每年12月13日都重复着同样的腔调,可毕竟这能增加GDP!


如果你受不了我这样的口吻,想砸了你的电脑或杀了我,或别的什么……我恳请你在你采取行动之前,先看完我这篇网志(天啊,但愿你是个有耐心的人)。

我决不是想否定对于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任何纪念形式,我更不是鼓动大家忘记历史——该记住的,永远都不能忘,也不可能忘。我只是觉得非得让我们每年都聆听城市的“呐喊”才能达到牢记历史的目的吗?而且仅仅“牢记”就行了吗?究竟我们记住的是历史,还是仇恨!?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网民联名签署抵制日货的活动,也曾积极响应过学校社团类似的号召,我甚至还曾为自己说“我恨日本”这样的话而感到骄傲。呵呵,现在想来,这些表现真幼稚可笑!仅仅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浅显道理中就可以看出抵制任何一国贸易这样的决策是多么不英明(当然,也许还有很多经济学原理可以解释这一点,这里就不再探讨,我并不打算做一篇关于“抵制日货的经济效率”之类的经济学论文)。可这就是每年南京城“呐喊”对于我的意义和结果!我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每年聆听城市“呐喊”,每年加深一点对于日本那种或有或无、可深可浅的仇恨,而且每当涉及日本的一些人与事的时候,这种情绪就会适时地发挥作用。于是,我对日本愈加迷惑,对于自己的那种爱国情绪也越来越难以把握——好在我是个理性的人,没干出什么傻事!我猜,也许有很多人与我类似,他们也和曾经的我一样,总会适时地表达出对日本的不满甚至仇恨,那么,如果你也是这样,我想,咱们都该冷静地反思一下了!

作为深受日本帝国主义(这与日本人民和日本政府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加以区分)侵略之苦的中国人,我们理应牢记惨痛的历史,并吸取历史教训;但我们不能曲解“牢记历史”这一号召的意思,不能把“牢记历史”表面化。

我个人觉得,每年的城市“呐喊”应该是一个反思的信号,在提醒我们曾经的苦难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借此问问自己,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为促进中日友谊做些工作呢?算了,别想着干那么大的事儿 ~ 促进中日友谊?对于个人来说这的确有点儿不靠谱儿!那么好吧,我们是否可以更多地了解日本呢?至少也应该别更清醒地认识一个完整的日本,而不仅仅是作为“侵略者”和“屠杀者”形象的日本吧。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日本的文化,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为什么会是今天这样的日本,那么我们也许会更好地明白该怎样表达我们——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态度。这总比动辄就说“我恨日本”要高明得多!!

知己知彼,日本人可比咱们更懂得这个道理:从政府到企业,都有专门研究中国文化和国民性格的专家和机构,而且他们的年头儿远远超出你我的想象!那么,我们呢?我们究竟对日本有多少了解?如果没有了解,恐怕我们对于日本任何情感的表达都不可易轻易宣泄。


1946年,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受美国政府委托,为解决盟军是否应该占领日本以及美国应该如何管理日本的问题,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日本文化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写成了《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一书。

1986年,中国大陆引入此书开始翻译,并于199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再版。今年正好是《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正式出版60周年纪念。

在2006年即将结束,《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已经满60周岁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打开了解日本的心门呢?

是的,了解日本,是为了更好地爱我们的国家。

《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我正在读。



【日本人的确让我感到压力】2007年6月2日,我无意中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纪事》节目中的“樱花季节(下)”,这一集以中日友好为主题,因为今年是中日建交35周年。

除了表现中日民间人民的友好交流以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某日本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情景:

创始人面对几千新老学生激情四射并且铿锵有力地畅谈“和平”、“个人努力”等主题,听众都认真听讲,并十分投入,镜头中多次出现泪流满面的女生和噙满泪水的男生的场面;更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到演讲人以“大家一定要努力”或“靠大家努力啦”之类的勉励语句与台下学生互动时,所有学生都会整齐地将他们握拳的右手笔直地向身体正前方伸直,并齐声高喊“咳(是)”。

——其实演讲人说的内容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我并不觉得有什么精彩之处,更谈不上什么感动或振奋,可日本学生的表现着实令人惊讶,或者说大感意外。特别是看到台下许多学生都感动之至,我从内心感受到他们期待用个人奋斗实现自身和民族发展的斗志和决心,而那整齐划一的手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极了“法西斯”,呵呵,还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整齐的手势和发自内心并且一口同声的回应——在我看来——体现了日本青年们之间的团结和他们内心时刻都有的面对外部竞争的压迫感,这正是我从内心感到压力,甚至是“恐怖”的地方。

师以长技以制夷”,我想,在中日建交35周年的日子里,中国人该反思:我们除了引进日本的技术以外,是否也可以考虑引进他们的积极的思想和态度呢?


更多阅读感受,稍后与你分享……




#书评



1.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我读《菊与刀》
2. 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中,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研究员对于此书的评论
3. 《环球时报》认为“关注日本,哪能只看《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链接



商务印书馆:http://www.cp.com.cn/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http://www.commercialpress.com.hk/ww/index.html
台湾商务印书馆:http://www.commercialpress.com.tw/
关于商务印书馆的历史:http://www.cptw.com.tw/about.aspx





顺便提一句,之所以选用“呐喊”这个词语作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引子,是因为昨天是油画“The Scream(中文名:呐喊,挪威语:Skrik)”的作者Edvard Munch爱德华·蒙克)的生日。他生于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逝世,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重要的影响。创作于1893年的《吶喊》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


#燝凝今日◎TodayInside内容来源于国际互联网和燝凝个人收藏,燝凝根据个人偏好整理翻译,以此纪念"心中的今日", 但燝凝并不对文中链接的长期有效性负责,如需更多详情,请Google一下相关内容。

Labels:


Tuesday, December 05, 2006

 

飞越太平洋的卢燕

她是20世纪初最早走进好莱坞的华裔女演员之一;

她是第一批成为美国电影学院评委的华人之一;

……

她,就是卢燕

她的故事即将向您呈现。

每一个今天都是平凡的日子,
每一个今日都是不简单的历史。

今天,是她75岁大寿的日子。

向这位德高望重的电影人致敬!祝您生日快乐!


图片来源:周谨的油画:http://www.shshysw.com/wangshanghuazhan.asp

#更多卢燕的照片,请登陆燝凝Picasa网络相册~卢燕

【畅谈电影】2007年,卢燕应邀出席了美国翠贝卡电影节,并接受了“多维电视”的采访

【了解卢燕】作为维客,我在维基百科中文电影百科均撰写了“卢燕”条目,从这里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卢燕。当然,也欢迎更多地朋友修正完善。

#燝凝今日◎TodayInside内容来源于国际互联网和燝凝个人收藏,燝凝根据个人偏好整理翻译,以此纪念"心中的今日", 但燝凝并不对文中链接的长期有效性负责,如需更多详情,请Google一下相关内容。

Labels:


Friday, December 01, 2006

 

今天,铭记我们的责任!!


不论您是否知道今天的特殊性,但请铭记我们的责任!! 这一责任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牢记在心!

每一个今天都是平凡的日子,
每一个今日都是不简单的历史。



每年的12月1日,都是“世界艾滋病日”。

2006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遏制爱滋,信守承诺——Stop AIDS.Keep the Promise.




#您知道吗?


2006年全球艾滋病感染者:3950万人


2006年全球艾滋病新增感染者:430万人


2006年全球艾滋病又毁灭了290万人的生命!!



#在中国


到2005年底,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数量为6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0.05%。


中国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 包括注射吸毒者、性工作者和男性性行为者。


中国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的数字在增加,而异性间的传播正在取代注射吸毒成为最主要的传染途径。


……


更多就在联合国2006年世界艾滋病日官方网站:http://www.un.org/chinese/events/aids/2006/

Labels: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